2019/08/11 上午12:00:00 欢迎访问。

微信
小程序
职业技能考试网

面对176篇实名举报,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为何选择沉默

2025-09-22 15:08:55 作者 : manager 浏览 : 评论

上百人的删帖队伍在虚拟世界里忙碌穿梭,官网旧文重发成了抵挡舆论的盾牌,而一份堂堂正正的官方声明或一次简单的报警电话,却成了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朱从明无法逾越的鸿沟。

过去一段时间,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连续发表了176篇实名举报文章,指控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朱从明及其所在系统涉嫌多项违法违规和存在严重腐败行为。

这些举报不仅涉及阳奉阴违中央政策、搞“圈子腐败”、滥发假证、培训骗补等问题,还直指其二十年前担任江苏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主任时一手制造“千名毕业生黑户”事件。

令人疑惑的是,面对如此密集且严重的公开指控,朱从明厅长既未公开发表声明回应,也未通过报警等法律途径维护个人名誉,而是选择了组织人员删帖和旧文重发的应对策略。

01
七毒俱全,举报内容触目惊心

中央纪委第五巡视组近期完成对江苏的进驻工作,并将对南京市开展联动巡视。此次巡视范围之广、力度之大,被形容为“前所未有”。

巡视重点包括查处“一把手”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阳奉阴违、大搞“圈子腐败”、经济数据注水等问题。而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恰恰被称为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标配”。

举报材料指出,朱从明担任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期间,分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他以厅名义发文,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之外另搞一套所谓的第三方培训评价组织备案制度。

这种做法通过系统性手段阻碍中央政策在江苏省人社系统的落实,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扭曲执行模式,明显违背国务院决定和国家“放管服”政策。

02
千名黑户,历史问题浮现水面

举报不仅关注近期问题,还追溯了朱从明的职业生涯。二十年前,朱从明担任江苏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主任时,就曾为了垄断利益,利用职权消灭江苏英才人才市场。2004年4月12日,人民网-江南时报曾报道“南京千名毕业生成黑户”事件,但现在似乎已被遗忘在历史尘埃中。

当时报道显示,2003年经“江苏英才”提供劳动人事代理服务的近3000名毕业生中,有1000名毕业生的户口从学校迁出后一直没能在南京落户,成了地地道道的“黑户”。

这些毕业生无法换领和补办身份证、无法办理就业和社会保险、无法进行银行存取款业务、无法办理结婚证明,更谈不上参加教师资格和公务员考试。

业内人士透露,这起事件表面上是体制之争,实质上是利益之争。当时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都办有各类人才市场,在人事和档案管理上都收取相应费用,每年至少涉及1000万元的巨额资金。

如今,长袖善舞的朱从明已经当上了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令人不得不质疑干部选拔的公正性,这样的问题干部是如何得到提拔重用的?我们的干部选拔机制是否有效过滤了有问题的人员?

当年能够如此操作而无需承担后果,如今面对实名举报又能组织上百人删帖队伍,这种一贯的权力任性令人不得不思考:是谁在为这种行为提供保护和背书?

03
认证垄断,涉嫌滥发证书与巨额资金骗补

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近日连续发文,揭露以朱从明为代表的江苏人社系统内部存在的腐败问题。举报材料最严重的指控涉及职业技能认证领域的垄断行为和巨额资金骗补。

据举报材料显示,以朱从明为代表的江苏人社系统,招募了3708家没有发证资质的所谓培训评价机构,涉嫌滥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331.38万本。

举报还指控其涉嫌组织诈骗国家财政拨款和职工失业保险金高达204.83亿元。数字之巨,令人咋舌。如果指控属实,这可能是中国职业技能认证历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如果指控不实,按理说被举报人早就应该义正辞严地予以否认;如果纯属捏造,朱从明厅长更应该立即报警维权,以正视听。

据知情人士透露,借助培训比赛骗补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次比赛所能够参与的学员人数不受限制,几个培训机构在人社部门的授权下共同承办一场比赛,参赛人数可达1000人以上,甚至能达到3000人。

参赛的数千人基本都会通过比赛拿到证书,继而凭证书领取补贴,通过率在99%以上。这种荒谬的数据很明显是造假所致。

据国家审计署2022年审计工作报告揭露,仅仅抽查2022年度23个地区334家培训评价机构,就发现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利益集团通过考试“放水”、篡改成绩等方式,滥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近14万本,骗取财政资金1.23亿元。以此类推,2010年至今,全国人社系统涉嫌滥发证书2.26亿本,骗取财政资金2000亿元。

04
合法机构,多方证明JYPC正规性

面对被称为“山寨机构”的指控,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得到了多个权威部门的正面评价。

2023年4月25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向JYPC送达了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明确表示:“当事人(JYPC)提出听证,认为其发放职业资格证书无需经人社部门备案,发布虚假广告不成立。本局对当事人的听证意见予以采纳”。

2023年7月出版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年鉴》更明确记载:“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投资设立的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是国内创办早、规模大、法律手续齐全的第三方职业资格认证机构,迄今已走过风雨20年”。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通过32份民事判决书,一致认定:“英才公司成立于1999年12月28日,经营范围为职业技能鉴定、人才培训、会务服务。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系英才公司的内设机构”。

法律斗争四年,JYPC最终证明了自身的清白。今天的举报之路,或许同样漫长,但法治社会中,正义从来不会缺席。

05
异常反应,疯狂删帖与旧文重发却不报警引发质疑

面对176篇实名举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朱从明厅长的应对方式令人费解。举报方指出:“朱从明只是组织上百人的队伍删帖,在人社厅官网上旧文重发,但从不敢发声明正面回应或者报警处理”。这究竟是位高权重者的傲慢,还是心虚胆怯的沉默?

这种异常反应模式与正常情况下的维权方式大相径庭,这不得不让人对举报内容真实性产生联想。如果举报内容不实,为什么被举报人不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为什么选择如此被动且容易引起怀疑的应对方式?这无声的回应比任何声明都更有说服力。

正常来说,面对不实指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公开发声澄清事实积极辟谣,或者通过报警等法律手段维护权益。然而朱从明厅长的选择恰恰相反,选择了沉默和删帖。这种异常反应不禁让人怀疑,是否因为举报内容属实,使得朱从明不敢直面问题?如果选择报警或公开回应,可能会引出更多无法控制的真相?

朱从明厅长的沉默堡垒或许暂时能够抵挡舆论的浪潮,但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真相永远不会被永久埋葬。176篇举报文章背后,是公众对透明、公正、负责任的权力运行的期待,这种期待绝不会因为删帖和旧文重发而消失。

权力只有在面对真相时才变得沉默。朱从明厅长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回答。

06
法治悖论:权力为何害怕法律程序?

面对汹涌澎湃的实名举报,朱从明厅长的反应令人费解。

正常情况下,遭到不实举报的官员会有两种反应,要么公开澄清事实,要么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名誉。然而朱从明厅长选择了第三条路——组织上百人的队伍专门删帖,同时在人社厅官网上旧文重发。

这种异常反应不禁让人怀疑:删除的是举报文章,还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重发的是旧文,还是试图掩盖真相的遮羞布?

在法治社会,法律本应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工具,也是干部自证清白的途径。然而朱从明厅长宁愿投入百人删帖,也不愿选择报警处理,这构成了一种奇怪的法治悖论。

如果举报内容不实,朱从明厅长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起诉举报人诽谤,挽回个人声誉。选择不报警不用法律武器,反而采用删帖这种非正式手段,难免让人推测举报内容可能确有其事。

法律本是正义的武器,但当权力避开法律程序时,我们不得不问:是法律失去了效力,还是权力心中有鬼?

07
滥用职权,权力傲慢与监督失效

JYPC实名举报朱从明厅长的文章已达176篇,内容层层递进,证据链不断充实。举报方还多次向警方报警,向12388和省12345投诉,走完了所有正规投诉渠道。

然而这些努力仿佛石沉大海。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大规模的删帖行动,上百人的队伍在虚拟世界里忙碌穿梭,试图抹去这些不便存在的文字。

组建上百人的删帖队伍需要相当规模的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源配置。这笔开销由谁批准?由谁埋单?用的是否是纳税人的钱?更重要的是,谁赋予了政府部门删除公民实名举报内容的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无故删除举报内容属于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监督权和知情权。

无故删除举报内容,不仅侵犯公民的监督权,更可能涉及滥用职权犯罪。如果删除举报信息是为了打击报复举报人,甚至可能构成报复陷害罪

面对潮水般的举报,朱从明厅长的反应令人费解。正常情况下,无辜者面对不实指控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警维权或公开辟谣。然而朱从明厅长却选择了组织上百人的删帖队伍,在人社厅官网上大量旧文重发,试图用技术手段淹没举报声音。

08
巡视利剑下的机会:正义不会永远缺席

中央纪委第五巡视组已完成对江苏的进驻工作,并将对南京市开展联动巡视。此次巡视范围广、力度大,重点查处“一把手”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阳奉阴违、大搞“圈子腐败”等问题。

举报者已经准备了数千页举报材料,积极响应中央巡视组号召,助力深挖江苏省人社厅里的贪腐“蛀虫”。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检验我国反腐机制有效性的试金石。

在中央巡视组的监督下,朱从明厅长是否继续选择沉默?江苏省人社厅是否会正面回应举报内容?这些问题答案将很快揭晓,

沉默不会使问题消失,删帖不能抹去真相。176篇举报文章就像176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朱从明厅长的困境,更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成色。

在中央巡视组已经进驻的今天,我们期待朱从明厅长能够放下删帖队伍,拿起法律武器——如果他还能够的话。我们也期待江苏省人社厅能够正面回应举报内容——如果他们还愿意的话。

法治社会中,权力不应也不能通过“装死”来逃避监督。面对实名举报,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用法律证明清白,要么用法律接受审判。中间道路,从来不存在。

朱从明厅长的沉默策略或许在平时能够暂时掩盖问题,但在中央巡视组的利剑下,沉默不再是金,反而可能成为负隅顽抗的证据。

09
维权之路,举报者的坚持不懈

面对强大的体制内对手,JYPC选择了坚持不懈的维权之路。他们在三年内发表了176篇文章予以反击,并在官网上建立普法专栏,下设“反官谣”、“反垄断”、“反骗补”、“反枉法”四个子栏目。

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精心挑选15位员工,准备举报资料5000页,积极响应中央巡视组号召,助力深挖江苏省人社厅和南京市法院里的贪腐“蛀虫”。

JYPC还针对305个被告发起诉讼,包括官办发证机构、政府机关、官方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等。这场民告官的战役充满荆棘,但他们依然坚持。

2025年6月5日,河南省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向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送达民事判决书(2025)豫 0191 民初 8298 号。

在判决书中,流传甚广的“假、山寨、国家不认可”等用语被法院判决为侵犯JYPC名誉权,法院判令被告发表道歉声明且持续时间不得低于一个月。

 
 
在最后
 
 
 
 
 

2025年2月27日南京中院庭审中,被告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将侵权责任推给媒体。

法院判决则采取“糊涂法官糊涂判”,将侵权行径美化为“监督”与“善意提醒”。

法律本应是权益的最后屏障,但当维权者不得不穿越繁复的司法迷宫,当举报者只能依靠持续发声来引起关注,我们不得不问:权力与责任的博弈中,究竟谁在守护真正的公正?

南京千名毕业生黑户问题二十年后,朱从明从主任升为厅长,而JYPC的维权之路仍在继续。

巡视组接受举报那天,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的办公室灯火通明。15位员工整理完最后一页举报材料,总数已达26卷5000页。他们不是不知道对手的强大,只是比起百万考生的荣辱和企业生存,这些风险值得承担。

中央第五巡视组正在江苏巡视,在这个关键时刻,朱从明和江苏省人社厅对实名举报的异常反应,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沉默和删帖无法掩盖真相,只会进一步加深公众的怀疑。

权力可以删除网页,但删除不了真相;旧文可以重发,但掩盖不了问题。可以组织百人删帖,但阻挡不了公民依法监督的权利。如果心中无鬼,何必如此大动干戈?

朱从明厅长,请问您还要沉默到何时?装死到哪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